概述
行为模式,使多个对象都有机会处理请求,从而避免请求的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的耦合关系。将这些对象连城一条链,并沿着这条链传递请求,直到有对象处理它为止。
类图
角色
- 抽象处理者(Handler)角色:
该角色对请求进行抽象,并定义一个方法以设定和返回对下一个处理者的引用。 - 具体处理者(ConcreteHandler)角色:
该角色接到请求后,可以选择将请求处理掉,或者将请求传递给下一个处理者。由于具体处理者持有下一个处理者的引用,因此如果需要,具体处理者可以访问下一个处理者。
示例
Handler.java
1 | public abstract class Handler{ |
ConcreteHandler.java
1 | public class ConcreteHandler extends Handler{ |
Client.java
1 | public class Client{ |
应用
优点
- 责任链模式将请求和处理分开,请求者不知道是谁处理的,处理者可以不用知道请求的全貌。
- 提高系统的灵活性
缺点
- 降低程序的性能,每个请求都是从链头遍历到链尾,当链比较长的时候,性能会大幅下降。
- 不易调试,由于采用了类似递归的方式,调试时逻辑比较复杂。
注意
责任链中的节点数量需要控制,避免出现超长链的情况,这就需要设置一个最大的节点数量,超过则不允许增加节点,避免无意识地破坏系统的性能。
应用场景
责任链模式是一种常见的模式,Struts2的核心空间FilterDispatcher就是一个Servlet过滤器,该空间就是采用责任链模式,可以对用户请求进行层层过滤处理。责任链模式在实际的项目中使用的比较多。
- 一个请求需要一系列的处理工作
- 业务流的处理,例如,文件审批。
- 对系统进行补充扩展